中國私人財富管理行業

中國財富管理行業處於一個非常有利的發展機遇時期。 根據發達國家過去200年的發展經驗,
工業化完成之後,產業資本的初步積累完成,財富管理行業就會呈爆發式增長,
成為部分產業資本轉型金融資本時的重要仲介。 中國也不例外。
首先,社會財富在過去20年迅速積累,為財富管理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供給基礎。
據瑞士信貸資料,截至2014年6月,中國家庭財富總量達到22.2萬億美元。
就社會財富增長速度而言,我國遠高於全球平均水準,人均財富增長率接近到全球平均水準的4倍。
其次,國家經濟結構處於一個轉型時期。 實體經濟向創新驅動轉型,需要社會資本的參與和支援。
財富管理行業的買方價值的體現,通過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加快社會資本的形成和集聚。
第三,企業融資模式正在調整,從傳統的通過銀行業進行的間接融資向通過資本市場實現的直接融資轉變,
兩者比例關係逐步優化。

大量社會財富必將從儲蓄向投資的配置調整,通過「擁抱大資管時代」的需求,
為財富管理行業創造了巨大需求。 最後,國家養老資產管理,以及社會安全保障體系的健全,
需要財富管理行業提供能夠跨生命週期和經濟週期的解決方案。


財富管理模式仍存在一些明顯問題

在此背景之下,財富管理行業規模擴張迅速。 但是,目前國內的財富管理模式,
特別是私人(或高端)財富的模式仍然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問題。


首先,市場仍處於簡單需求的初級階段。
如果我們將國外的私人財富管理的歷史發展的歷程進行劃分,
可以劃分為「產品銷售」,「財務諮詢」,「財富管理」三個階段。
嚴格來說,中國目前大部分的財富管理模式仍處於一個「產品銷售」階段。
這體現在,一方面,用戶端過度追求財富的增值,
需求仍停留在對投資產品而不是投資方案的認識,因此缺乏長期財富規劃。
另一方面,機構端受限於經驗不足以及迎合市場的需求,多採用的是價格主導的經營模式。
主要體現在經營重點放在理財產品的銷售,對於投資諮詢服務的重視有限。
因為存在產品銷售導向的激勵機制,即使私人理財顧問在為客戶做財富規劃的時候,
很難做到獨立、公正性的建議,這就違背了私人財富管理的宗旨。


其次,產品導向的模式也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產品廣度和深度不足。 各大私人銀行提供的產品的類型、期限、收益區間都大同小異。
主要原因是銀行受到分業經營的監管限制很嚴,限制了銀行對產品線的豐富。

第二,產品同質化,差異化產品和創新性產品缺乏。 與客戶的風險識別並不完全符合。

第三,商業銀行是國內主要私人財富管理服務提供者,但其對私人銀行業務的重視仍待提升。

國內私人銀行部門多隸屬于個人金融或者零售金融板塊,屬於二級部門,獨立性和重要性不足。
相比,國外私人銀行的地位很高,多以一級部門進行。


財富管理的定義將更廣泛更個人化

如果定義今天的市場是財富管理的1.0時代,那麼在財富管理的2.0時代,我們會期望什麼樣的變化呢?
首先,客戶不會滿足于某一產品,需求之多樣化。 財富管理的定義將變得更廣泛更個人化。
英國的《現代經濟學詞典》定義財富為「任何有市場價值,並可用來交換貨幣或商品的東西都被認為財富,
包括實物資產、金融資產,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技能,擴展到對基礎服務的享受、醫療和教育等」。


除了投資理財,私人財富管理提供的是能讓富人產生心動的諸多服務,
包括健康、教育、家庭和諧、風險管理、保險、遺產規劃等都是財富管理的一部分。
同時,中國富人對財富的觀念也會發生改變。
第一代創富的和第二代繼承財富的對財富的觀念也會產生很大的變化。

當然,財務投資相關的服務仍然是財富管理的重點。 但是,高淨值人士的投資偏好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首先,雖然中國富人仍然在不斷地追求財富的渴望之中,高淨值人群的投資風險偏好會更趨穩健。
招商銀行和貝恩公司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中國高淨值人群(可投資資產總額超過1000萬元)的財富管理。
首要目標從2011年的「創造更多財富」悄然變更成2013年的「財富保障」。


其次,高淨值人士的資產配置趨向更加多元化。 雖然從資產配置的比例來說,
房產仍然是大部分高淨值人士的,占比比較高。 但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更加完善,
投資產品的選擇更加豐富,多元化資產配置的概念必將深入民心。


最後,對於財富管理機構的依賴程度會增加。 市場投資環境的複雜度、投資產品的多樣化在不斷增加,
意味著中國的高淨值人士對於專業機構和人士的依賴更強。


應發展協力廠商獨立理財顧問

對於財富管理機構來說,伴隨著客戶的需求的變化,服務模式也必將產生變化。
之前,資產管理端和財富管理端相對較獨立。


近幾年,傳統的資產管理公司如基金、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等紛紛試水財富管理市場;
另外,通過理財產品、信託產品的銷售,市場湧現許多擁有客戶資源的協力廠商財富管理公司。
很明顯的趨勢是行業內各個領域的機構都在根據自身的業務局限進行補充,
即缺客戶和資金的補充財富管理模組,缺專案和產品的補充資產管理模組,
形成資產管理端、財富管理端的「逆向遷徙」現象。


比如說,基金公司具有較強的資產管理能力,大力發展高端客戶的管理功能;
而協力廠商理財機構擁有用戶端的優勢,通過合作和並購發展其資產管理能力。


但是,資產和財富管理端的發展,哪個對於一個機構來說更為重要呢?
首先,財富管理端和產品端應該適當分離。 財富顧問的建議應該更加中立化,
更多關注資產配置和客戶的需求相吻合。 其次,如果客戶的需求趨向非常多樣化,
任何一個理財產品供應端都不可能提供市場所需的全部產品,亦難滿足客戶的全部配置需求。


客戶資源將越來越集中于財富管理人,而不受產品供應端控制;
客戶將實質性掌控于財富管理機構,而不再屬於任何產品或資產供應端。


最後,分業經營的壁壘正在逐漸打破,這點始于平安銀行,
逐步形成保險、證券、銀行、信託一系列的綜合金融服務。
這樣提供足夠的土壤發展國外流行的協力廠商獨立理財顧問。
真正的協力廠商獨立理財的原理和醫院中的醫藥分離一樣,
讓投資諮詢(醫生處方)和投資產品(藥)進行分離,
使得投資顧問的建議更加從客戶本身需求出發,更具獨立性。


獨立理財顧問在美國財富管理市場擁有60% 的份額。 在英國,協力廠商理財公司業務規模甚至超過銀行。
而在與內地文化同根同源的我國香港,協力廠商理財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才出現,現在已經約占市場30%。
中國內地的市場份額有多少呢? 1%尚且不到。

況且,中國目前的協力廠商理財機構嚴格來說並不是真正的獨立理財機構,更像是金融產品的銷售公司。


未來私人財富管理市場的發展趨勢

未來私人財富管理市場發展有什麼趨勢呢? 我的預測與服務客戶的分類更具細化相關。
客戶資源對於機構而言至關重要的。 整個行業對於各種定義的高淨值客戶的競爭已趨白熱化。
私人銀行客戶的定義通常是可投資金額600萬以上的客戶。 目前一些協力廠商將高端客戶定義在300-600萬之間,
有的甚至定義了60-600萬的大眾富裕階層這樣概念。 對這水平線上的客戶的爭奪非常激烈,
也就意味著進入財富管理機構的服務物件在未來的發展方向可以向財富規模的兩端繼續延伸。


首先,私人銀行能否普惠到大眾階層呢? 可以,一些私人銀行的理念和服務可以通過互聯網金融延伸到普羅大眾。
另外一個方向是在超高端富豪家族進行精耕細作,為具體的客戶提供更為私人定制、量體裁衣的服務。


互聯網私人銀行服務主要旨在規避私人銀行的准入門檻,將私人銀行服務推向更為巨大的消費群體。
目前這類服務主要出現在美國,具體形式有兩類。 第一類是帳戶管理類平臺,
以「Personal Capital」和「Sigfig」為代表。 提供帳戶管理建議,
將客戶各類金融帳戶(儲蓄類、信用卡、股票、基金、信託、保險、及退休金帳戶)聯繫一起,
通過視覺化面板呈現出來。 另一類是資金管理類平臺,以「Wealthfront」和「Motif Investing」為代表,
提供資產管理建議。 平臺根據客戶的風險偏好,將客戶委託管理一定數額的資金進行有效的資產配置。

互聯網私人銀行服務的主要特點是:以互聯網為主要服務管道;以自動、智慧的演算法為使用者提供服務,
顯著降低了服務成本;操作簡單,使用者無需過多的金融知識便可獨立進行理財;
資金門檻低,普遍門檻在數百美元左右;大多擁有移動應用,
使用者可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與碎片化的資金進行理財。

超高端富豪家族服務的發展趨勢聯繫到一個嶄新的概念,即「家族辦公室」。
簡單說,家族辦公室就是一個由相關領域專家組成,專注于一個財富家族的投資及私人需求等事務的私人公司。
關注的問題不局限于財務問題,同時關注一下軟性問題如家族和睦、家族教育、健康、慈善、禮儀、管家服務等。
中國很多家族財富仍然掌握在第一代財富創造者,關注財富增值,傳承壓力小,對於家族事務,如家族治理,興趣不大。

能實現財富保值和增值的投資型家族辦公室在未來一段時間將會是中國富豪家族的選擇。
目前在浙江一帶流行的一些家族在家族企業之外設立獨立的投資實體或機構進行金融市場投資的模式其實就是一個家族辦公室的雛形。
這意味著精簡式的投資型家族辦公室在中國存在巨大的機會。 與國外正規的家族辦公室相比,
這些平臺的模式缺乏的是統籌合理、管理規範、標準一致的投資流程。
這也意味著對於眾多的財富管理專業機構將面臨巨大的外包式投資功能供應商的機會。


相對而言,對於私人財富管理市場的監管遠落後于市場的發展。
銀監會尚未出臺系統的私人銀行業務監管條例或業務指引,
僅在2005年針對個人理財業務規範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的框架下,
提及私人銀行業務的定義和物件。 目前尚沒有針對高端財富管理業務(如私人銀行)規範的相關法規。

監管主要面臨兩個困難。 首先,參與私人財富管理的金融機構種類眾多,分屬不同的行業。
而在中國金融產業實行的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監管主體不容易確定。
其次,私人財富管理業務模式在國內尚屬新鮮事物,監管者對這些業務的熟悉尚有一個過程。
但總的來說,監管的重點應該放在以下的兩個方面。 首先是財富管理人的忠誠義務。


財富管理本質上是基於信任而履行受託職責,所以管理人應當以實現投資人利益為最高目的,
不得與投資人利益發生衝突。 其次是財富管理人的專業義務。 管理人應當充分發揮專業投資管理價值。
因此,監管應該對從事財富管理的機構和人員,在專業技能方面設置了門檻,要求管理人具備專業的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rimese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